白十源: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2022-08-31

媒体报道 (点击下方图示了解更多)

白十源,海淀区政协委员,坦博艺苑创办人,京城大收藏家。

一个人,四十年,从庋藏数量惊人的贝叶经到集纳大批经典徽州古建筑,再到罗致古今中外艺术奇珍的坦博艺苑,他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收藏本事是“童子功”

白十源从小就喜欢收拾东西,只要家里翻出个小玩意,他都收置起来。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母亲给他一个小皮箱,这可把白十源高兴坏了。他把自己的课本、作业本、学生手册都整整齐齐地码进皮箱,没事儿就拿出来欣赏一番,从中得到无穷乐趣。箱子里面的课本、作业、七巧板什么的,一直到他40多岁某次搬家时才散失掉,成为他心里的遗憾,念念不忘。从这点看,喜欢收藏是他骨子里的一个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一是他自有的天性,二是长期物质匮乏的拮据生活,使他对物事更加珍惜。

白十源告诉记者他最早收藏的文物是古钱币。那会儿他刚上小学,正值“文革”时期,社会上还没有文物市场,也不能公开表示喜欢老物件,不过细心的白十源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古钱币“交易渠道”。当时校园里流行踢毽子,毽子由羽毛、铜钱、花布组成,班上同学几乎人手一个,没人把毽子上的铜钱当回事儿。别人不喜欢,白十源喜欢,他从同学手里花几分钱就能买个铜钱。白十源对那些古钱币喜欢得不得了,他把自己的那点儿零花钱都换成了古钱币。家里来的朋友们得知白十源热爱收藏、爱物惜物的事,不禁感慨道:“这孩子还颇有祖风,名祖之孙乃如是啊!”后来,白十源得知爷爷就是收藏家。相同的志趣爱好,使他结实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张伯驹、王世襄等,大画家齐白石也曾是丁家的座上客。

私家博物馆———坦博艺苑

粉墙青瓦、曲径回廊的徽州古祠堂,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之中;面积数千平米,白墙、飞檐、木雕、石刻、书画,杂而不乱,错落有致,古意盎然,这就是“坦博艺苑”,白十源最大的收藏品之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虽然白十源是地道的北京人,却对徽派建筑艺术十分痴迷。像收藏建筑这样的大手笔,即使在收藏蔚然成风的当今社会,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白十源不仅做到了,而且其所收藏的完整经典的徽派建筑就有300多套。

除了徽派建筑,最让白十源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藏品就是数十万叶、上千部完整的贝叶经了。这也是举世罕见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收藏。贝叶经已经和我国古代先秦汉魏的简牍帛书一样被作为记录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公认的珍宝,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流传在我国的古代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西藏萨迦寺、布达拉宫,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等处存有少量藏品。除坦博艺苑因特殊机缘,收藏有一批古代贝叶经外,我国古代贝叶经存量最多的西藏萨迦寺,原有贝叶经100余部,而今仅剩21部,几千叶。白十源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经历两朝,三任宰相,前后近四十年,宋太宗问其为官秘诀,赵普回答说:“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先帝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白十源感慨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记载了人类精神的载体,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书画、贝叶经情有独钟的原因。

知行合一,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收藏是一条漫无止境之路,小到一颗石头,大到扭转乾坤的思想,这一路上若是能遇到志同道合之人,该是人生多么大的一件幸事。在我们看来,一直在默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付出和坚守的白十源先生,辛劳、坚韧、朴素、谦和。他觉得自己是被老天眷顾的人,从孩童起,便遇到许多良师益友,自己的祖父、张伯驹先生、王世襄先生、启功先生等,这些老先生给予了他收藏道路上无穷的力量,使他能够动心忍性,拥有乐观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白十源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收藏家,应该有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收藏特色,更应该让手中藏品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社会。有条件时把藏品展示给大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把蕴藉的中华文化传给子孙后代的最佳方式。他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愿以毕生之力,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做新文明的使者。

组织结构及相关文献